前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日本节节败退,局势较为明朗,盟军的胜利就在眼前,因此,美国、英国、中华民国三国首脑于1943年11月23日在埃及开罗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处理日本的政治问题以及战后国际局势安排的战略合作。可以说这是一场战胜国对于战败国的制裁,这场会议史称Cairo Conference——开罗会议,亦有人称其为"六分仪"会议,是二战期间第14次高峰会议之一,虽然只有短短三天(1943年11月26日结束),却塑造了战后东亚的新局势。虽然会议上的许多决议与承诺都未予实行,但此次会议,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有着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此次会议确立了中国成为世界四强的地位。
开罗会议合照
然而在此次会议上,却发生了一件令人大为不解的事情,罗斯福提出将越南与琉球归于中国的名下,蒋介石却拒绝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但凡国家会议,每一个国家都会想方设法在会议上争取利益最大化。而我国自古以来便极其注重国家领土的完整,历代君王更是以开疆扩土为目标,可以说只要蒋介石答应罗斯福的请求,这个功绩便足以让他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被国人传唱千古,那么蒋介石到底为何要放弃这个名流千古的机会呢?
展开剩余88%蒋介石
1、 越南、琉球与中国的渊源
越南,位于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东部,与我国,柬埔寨接壤,虽然面积狭小,然而这个国家,从古至今,却跟中国有着深厚渊源。据越南本土的神话传说得知,古代越南北部属于百越中的雒越之地,与如今的广西相接壤,在这一片土地上,最早建立的王朝名曰"赤鬼国",而它建立者则是鸿庞氏。根据中国的古典记载,这位鸿庞氏其实是华夏三皇神农氏的后代,在建国之后,他又迎娶了洞庭君龙王之女,并且生下了被后世称为百越之祖的貉龙君,后来貉龙君的儿子继位,觉得"赤鬼国"太不文雅,便改国号为"文郎国"。公元前257年,中国蜀国末代王子蜀泮在中原争霸失败,带领族人前往百越覆灭文郎国,重新建立瓯雒国,并自称为安阳王。也就是说越南最早的两个国家皆是从中国迁移过去的,属于中国的一个分支。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横扫百越各地,连同如今的越南北部也纳入了大秦的疆土中,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原疆域版图再次扩大,越南中部也成了中国的一部分,之后的一千多年里,越南的中北部一直是中国的领土。就算到了10世纪,越南趁机脱离中原的控制,也要以附属国的身份向中国进贡。
大汉地图
相比越南,琉球群岛与中国的关系便没有那么密切了。琉球群岛南北总长度达1000多公里,
横跨日本九州岛与台湾岛东北部,位于中国东海的东部外围,成东中国海与菲律宾海的分界线,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因此成了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经济贸易发达,有着"万国津梁"之称。在琉球群岛上,曾经有一个琉球国,他们对于中原文化异常仰慕,甚至在1650年用汉文编辑了琉球国的第一部国史——《中山世鉴》。而根据《隋书》的记载:该国始被称为琉虬,后隋炀帝改为"琉求"。到明代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赐其国号琉球,
从那以后,琉球便成了中国的附属国,之后每一任琉球王登基都会向中国的皇帝请求册封,以示自身正统。
琉球群岛
二、开罗会议,蒋介石的拒绝
1942年,中途岛海战后,日本节节败退,战略进攻的主动权紧握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手中,可以说打败日本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不过相比英国、苏联还因战线过大而相形见拙时,美国却显得十分轻松,甚至美国总统罗斯福已经在思考打败日本后,应该如何进行利益瓜分了。
1943年6月,罗斯福先后联系了丘吉尔、斯大林、蒋介石,想邀请他们三人一同进行四方会谈,商谈战后的利益分配。然而此时的蒋介石,却显得十分纠结,一方面,近代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是十分低下,这是第一次其他大国邀请中国参加这种世界性级别的会议,是对中国实力的肯定。但自家人知道自家事,此时虽然在国际上中国是以中华民国自居,然而国内还有共产党这一支大旗,甚至民国内部还有汪精卫遗留下来的伪政权在拖后腿,蒋介石深怕自己离开国内,会被我军趁虚而入。
于是蒋介石便找了个借口,通过宋子文向罗斯福递话:表示在苏联与日本未正式决裂之前,自己与斯大林见面会影响到国民的抗战积极性,建议先由英、美、苏三国进行会谈,自己可以选择合适时机与罗斯福单独会晤。1943年8月18日,罗斯福第二次邀请蒋介石前往华盛顿进行磋商,但蒋介石却以"军政羁身,似难远行"为由拒绝了罗斯福的邀请。时隔两个月,10月28日,英、美、苏三国的外交官在莫斯科取得了共识,决定在开罗举行会议。为此,罗斯福再次致电蒋氏:"余知阁下不欲久离贵国,然此时远行,对阁下最为适宜。余非常期望与阁下相见,因余有许多问题,惟有你我面觌,方能得圆满之解决。"面对罗斯福的热情邀请,此时的蒋介石明白如果此次自己再拒绝,那么便会得罪美国,别无选择,于是在11月2日,蒋介石致电罗斯福,表示会亲身前往埃及与罗斯福、丘吉尔会晤。11月21日,蒋介石抵达开罗,然而却又再生波折,苏联的斯大林表示由于苏联与日本有一份《苏日中立条约》在身,而中华民国正在与日本抗战,所以自己不能与蒋氏会面,避免引起日本的误会,因此罗斯福只能把四巨头参加的开罗会议分成了2次,把斯大林与蒋介石分开商谈。
开罗三巨头
历经千辛万苦,罗斯福终于把这几位巨头召集到了会议桌上,为此他感到身心疲惫,也不再拐弯抹角,会议第一天,罗斯福直指主题。谈到了二战后越南的独立问题,鉴于越南曾是中国的领土以及藩属国,所以罗斯福提议等战争结束后,把越南归还于中国。其实早在1942年8月,罗斯福就曾派特使居里出使中国,那时候居里对蒋介石提到过这个问题,罗斯福认为战后越南不能再交给法国,而应该由几个国家进行托管,例如中国与美国,而目的是不想越南再次沦为殖民地。当时蒋介石并没有做出回应,如今罗斯福旧事重提,并且直接打算将越南归还中国,这让蒋介石大为讶异。随后,蒋氏表示赞同,战后越南确实不应该交给法国,因为法国统治越南近百年,只有剥削压榨越南人民,从未有过建设。但将越南归还中国的提议,蒋氏却表示拒绝。对此罗斯福又提议,假如中国不接受越南,那么只能将越南交由几个国家一起管理,蒋氏表示可以,同时又提出能否让越南独立自主。对此,罗斯福表示拒绝,他认为越南如今的国力根本无法独立。
随后罗斯福又建议蒋氏,最好是把琉球群岛纳入到此次会议的议题里,争取战后,可以把
琉球群岛纳入到中华民国的管辖范围内,而蒋介石则表示需要思考一番。11月25日会议开始时,罗斯福再次提到琉球群岛,他对蒋介石说道:
"经我再三思量,你们虽然收复了台湾,但琉球群岛面向太平洋,是中国的东部屏障,失去琉璃,台湾也不安全。而且,日本侵略成性,琉球群岛交其管理必会再生事端,并不适合,是不是与台湾及澎湖列岛一并交给你们管辖?"蒋介石见罗斯福再次提出这个问题,当下便深思了起来,罗斯福见蒋介石一副眉头深锁的样子,又说:中国如果想要,战争结束后,琉球群岛便划分到贵国名下。"见罗斯福如此豪爽,蒋介石说道:"琉球群岛牵连过大,还是中美两国共同管理为好。"蒋介石的说法,让罗斯福直接蒙了,毕竟从未有人会拒绝送上门的领土,要知道如今的日本,法国就是为了扩大疆域而征战不休,没想到蒋介石却拒绝的如此干脆。
罗斯福
三、蒋介石为何要拒绝?
面对越南与琉球群岛这两个大蛋糕,为何蒋介石会拒绝呢?难道他真的不想要吗?其实并不是,后来人们在蒋介石的日记中发现,在蒋介石的心里,对于琉球的主权是十分渴望的。在他的日记中还写了预期几年几月几日能收复琉球。而在后来出版的《中国之命运》中,也详细记载了蒋介石在公共场合多次强调琉球对于我国国防的重要性。
蒋介石日记
既然如此他又为何会拒绝呢?
第一,蒋介石这个人,虽然有着不凡的见识,然而其太注重自身利益,对大局观把控有点不到位。这一点我们从他不顾日本侵略,撕毁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战略便可以看出来。对于蒋介石而言,抗日战争即将结束,那么接下来他首先要对付的就是我军(共产党),如果此时答应罗斯福,将越南以及琉球群岛收归中华民国,那么他势必要派出兵力对这两个地方进行驻守,加上此时的越南依然动乱不休,想要彻底平乱,所需要的兵力军资都非常大。而他要在接下来与我军的决战中,确保自身的利益,不能浪费自身资源,所以拒绝了罗斯福的提议。
再则,他提议中华民国与美国共同管理琉球群岛,是想要拉拢美国,为自己在接下来的国共之战中增添筹码。他怕此次的提议,是罗斯福对他的一次试探,一旦他答应了,那么势必会让美国反感,从而失去了美国的支持,这会让他的利益大损,为此他不敢去赌,只能拒绝罗斯福的提议。
国共内战
当然对外,蒋介石则是说道:中华民国才从被殖民的命运中挣脱出来,深知被殖民的痛苦,要是现在接收越南,有为中国本身抗战的宗旨。而琉球群岛的问题更是复杂,他虽然在历史上属于中国的属国,然而其领土却一直保持独立性,如果此时中华民国将其收复,会引起世界人民对我国抗战目的性的误解和反感。而且怕以后会因为琉球群岛的问题与日本再次结怨。
不收复越南是出于大义,蒋介石尚能自圆其说,也能被人民所接受。但不接受琉球群岛的说辞则不被人所认同,当时中国与日本已经势同水火,并不存在结不结怨一说,甚至中国在二战中付出了那么惨痛的代价,如今对战败国日本收取一些红利,难道过份吗?正是因为蒋氏的拒绝,所以在《开罗宣言》中写到日本应归还中国的领土时,只提到"日本所窃取中国之领土,因全数归还,但琉球群岛却不在其中。这对于我国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损失,而未收复琉球群岛也为如今的钓鱼岛主权埋下了风波。
钓鱼岛
结语:
蒋介石不接受越南以及琉球群岛的回归,除了保全自身利益,还有一个原因便是自身实力不足,正所谓弱国无外交,当时的中华民国与美国、苏联相比还是太过弱小,所以"分蛋糕"时也诸多顾虑。如今的中国已然崛起,成为世界五大国之一,但我们依然要以史为镜,努力拼搏,为中国的建设贡献一己之力,不让中国重蹈覆辙,让东方的巨龙永远翱翔在空中,让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的未来掌握在你我手中。
参考文献
《中国之命运》
《中国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
发布于:天津市下一篇:没有了